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工业党”意识,一种被忽视的人文精神(4)

来源:新型工业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9 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西方现代性随着殖民扩张一波一波向外扩散、冲击。工业与情怀之张力,在西方世界内部有其限度,在后发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则获得了新的维度。在

西方现代性随着殖民扩张一波一波向外扩散、冲击。工业与情怀之张力,在西方世界内部有其限度,在后发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则获得了新的维度。在中国,我们可以把从秉承格物致知理念的洋务运动到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运动,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新人改造都看作是呼应双元革命的不同环节。

社会主义实践遭遇的挫折及其自我改革(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新的情感后果。套用列宁的观点,“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现代市场经济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小资情怀。支撑现代社会的工业基础,在文化世界里则普遍被看作压抑性的存在。当代中国“工业党”意识经历过社会主义实践的浸染,依然具有革命意识特征,超越了一般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市场理性,因此有被保守的日常生活排挤出去的危险。被消费主义文化看作是压抑事物的工业,恰恰成为被消费主义文化压抑的事物。在应然层面,具备工业思维本应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要求,但在实然层面,工业思维则总是遭到现代情怀的拒斥,在多数人身上处于非自觉状态。需要认识到,“工业党”意识正是在全球去工业化趋势和西方主流自由主义话语衰败的背景下兴起的。

三、“工业党”意识对主流人文精神的挑战

思考当代中国“工业党”意识,不能忽视中国独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基础:

第一,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即便在重视道德教化胜于格物致知的儒家内部,也有经世主义对道德主义的斗争。当代“工业党”对实践性的强调,内涵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法路线之中。群众路线,实践理性,过去以阶级政治名义出现,包含着避免知识分子脱离工农群众和生产实践的诉求。“上山下乡”和“学农学工学兵”固然在操作上出现巨大错误,但是在今天,知识分子与一线结合仍然有坚实的必要性。“工业党”话语以潜在的方式接续了社会主义知识改造的诉求。

第二,中国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工程师。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第一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截至2013 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达到 人,本科工科在校生数达到 人,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①参见施雨岑、刘奕湛:《教育部发布首份〈 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4 年11 月13 日),中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另外,随着中国崛起,中美关系出现对抗,维护中国自身道路独立性的呼声渐高,“工业党”思潮逐渐从现代化理论思潮当中独立出来。同时,因为产品和技术思维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和互联网创业热潮而广为传播,“工业党”意识就具有更广泛的发展基础,与主流情怀的冲突也不断产生。以下重点从这种冲突中,梳理出“工业党”意识对主流人文意识的几大挑战,同时借此认识其自身的若干特征。

1.挑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区隔意识

“工业党”受到来自传统右翼(自由主义)和左翼两边的批评。右翼认为“工业党”意识是国家主义的变种,只重视集体、组织,忽视个人。这只是源于自由主义者恐惧意识的习惯性误解。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左翼的批评:“工业党”只讲生产力,不讲生产关系。在《读书》杂志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吴子枫认为:“唯科学技术论、唯生产力决定论——这是工业党的观点。”②见王洪喆等:《政治经济学·信息不对称·开放源代码——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时代(下)》,载《读书》,2017 年第10 期。在另一次文学研讨会上,周展安认为:“所谓‘工业党’的社会实践,强调富国强兵,做实业,这是一个从北宋启动到明清时候发展的实学思潮的当代表现,到了晚清因为民族国家的崛起表现为金铁主义,表现有很多,这个东西我觉得是比较值得警惕的。”③郭春林:《第一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转型年代、青年与中国故事第三单元:“文艺前沿与未来生长点”》,知网会议论文库,

这里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工业党”是不是不讲生产关系,而在于批判者在认识论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机械切割,以及由此产生的万能式批评。语词的截然分离,让人忘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词本是作为生产方式的两面,在现实中互相结合,丝丝入扣。技术与组织、产权等密不可分。

这个割裂更是社会主义历史上政治与技术的紧张关系的一个回响。回溯新中国1949 年到1979 年的政治经济实践,一个重要特点在于警惕技术的中立化,把科学技术发展看作与政治制度不可分割的事物,强调生产的社会主义性质。工业化和阶级政治辩证地交织在一起,才有了诸如工人当家做主,“两参一改三结合”“鞍钢宪法”等积极尝试。然而社会主义实践困难重重,“文革”是对困难的激进反应,最终以“政治挂帅还是经济挂帅”这种极端冲突方式呈现,反而割裂了技术与政治的有机关系,走向形而上学。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0/1019/576.html

上一篇:回到“乡村”:整体性视野与中国社会研究<sup
下一篇: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