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新型工业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4 13: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 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延伸,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并且赋予工程管理专业更高的期望。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随着专业人才队伍的不断

■ 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延伸,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并且赋予工程管理专业更高的期望。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随着专业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张,呈现了较大的增长趋势。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技能[1]。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转型,不少关于经济上的系列问题也呈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型应用型人才就处于比较缺乏的状态。社会竞争人才的演变进一步提高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延伸,教育的延伸方向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在素质教育延伸的过程中,传统理念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化的发展。鉴于此,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路径如何?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如何进一步地深化和调整?就成为了目前形势下,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 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层次性差别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高职专科中已经开设了这个课程,但是在大学本科院校中也开设了这个课程,在研究生的院校中也开设了这个课程。仅仅只是专业的层次不一样,但是人才培养的模式基本上处于大同小异的状态。工商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有的是战略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的是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的是生产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不管是哪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处于比较肤浅的课程设置状态,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上缺少对应的知识深度[2]。在这样的状况下,长久下去,就会让大家感觉到,什么样的事情自己都可以做,但是什么样的事情自己也无从下手。

(二)人才培养目标界定空泛,同质化现象突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人才培养为建设目标,向着高素质的人才管理方向实施延伸。从目前的形势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方向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从“精英教育”模式,开始向着“大众教育”模式实施延伸。接下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延伸,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开始加深。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进一步的细化。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与高阶段的专门人才建设路径,也需要保持合理的匹配性。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高素质和高技能的管理人才都缺少专业本质上的管理需求。甚至还有不少毕业生处于缺少专业特色的地位,甚至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建设需求。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定位不具体,并且目标空泛,很难满足现代化的发展和建设需求[3]。

(三)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双师型队伍有名无实

工商管理专业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路径中,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专业质量的高低。但是,在长期的专业体制建设中,不少高校的教师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性不足,甚至还缺少实践性的经验。在长期缺少实践知识的状态下,教师也无法将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更加直观地传授给大家。双师型队伍需要在校内教师的基础上,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建设基础,以此来为下一步的建设路径提供良好的培养需求[4]。

(四)学生适应能力缺乏,学生就业质量堪忧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工商管理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建设弹性,并且实践环节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的贫乏。在课程知识整体的设计上,应用的程度不高,专业学生毕业时候适应岗位的能力偏低[5]。甚至到了企业之后,不仅动手能力不足,并且很难满足现代化的人才培养需求。不少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呈现偏低的趋势,并且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可程度也处于不足的水平。

■ 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路径

(一)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宽基础、厚功底”,不仅需要必备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另外,衡量“卓越人才”有别于“普通人才”的关键能力之一就是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之后,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加大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举一反三的基础上,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建设效果。那么,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卓越计划”的基础上,充分的思考学生的个体需求,构建基本的建设框架,满足行业的“需求导向”[6]。以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深化校企合作,保持国际化的延伸路径,向着高素质应用型的发展方向实施延伸。也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与专业化的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向着复合型的实践人才建设实施发展。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1/0624/1030.html

上一篇:一种新型果树嫁接工具的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装配式桥梁在城市高架桥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