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聚焦信息化

来源:新型工业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7 13:3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今时代, 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将信息化贯穿现代化进程始终, 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

当今时代, 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将信息化贯穿现代化进程始终, 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下面让我们通过几篇专业文章,聆听专业人士关于信息化的论述……

上世纪90 年代末, 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书曾经风靡一时,作者在书中对未来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进行了展望。 如今,许多预言早已变成现实。 20 多年来,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曾经的想象,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说明,信息化已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国正式以信息化名义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从1993 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更多的是讲计算机技术应用或微电子技术应用。 这个起点的标志是1993 年12 月国务院成立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以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全国信息化工作。 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浪潮开始兴起,而互联网正是推动计算机技术应用转变为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 年来,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社交方式、工作方式,展现了信息化服务于人的无穷魅力。

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医疗社保等方面已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撑。 比如,截至2018年12 月,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 亿,73.6%的网民进行网络购物,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及其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均位居全球首位, 而且目前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社交网络大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截至2018 年底,微信每月活跃用户超过10 亿, 每天发送信息450 亿次, 音视频通话达4.1 亿次,这需要高水平云计算保障能力才能做到。 信息化对社会就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信息化给一些传统就业岗位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而且让人们的就业方式更加灵活。 政府信息化已由支撑政府内部业务为主转为服务公众为主,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统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虽然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仍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比如, 截至2018 年12月, 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 亿,占全部网民的26.7%,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8.4%, 与城镇地区74.6%的互联网普及率相比落后36.2 个百分点。 还要看到,我国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较快,而工业和农业生产型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发展较慢。 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消费型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生产型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加大发展力度。 近几年,在物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带动下,生产型互联网发展开始加速。

当前,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信息化正从网络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网络化阶段的信息化以连接人为主,以原有业务流程软件化为主。 进入智能化阶段,网络不仅连接人,还可连接物、流程甚至数据本身,可以处理更为丰富的信息、更为多元的数据,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分析提供了可能,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 智能化阶段的信息化在连接万物的基础上形成了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能力,在技术上可以逐步实现“机器换人”“算法胜人”。 在信息化进入智能化新阶段后,更要深入思考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 从技术上看,应该追求机器更智能化、算法更精准化, 但在处理机器和人的关系时,仍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智能机器要与人协同,智能算法要与人为善。

信息化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应坚持以人为核心,让信息技术造福全社会,让数字红利惠及每一个人。 这才是科技进步的价值追求和意义所在。

(选自2019 年6 月21 日《人民日报》)

【解 读】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 年来,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社交方式、工作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医疗社保等方面已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撑。 我国信息化面临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一是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远远落后与城镇地区; 二是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较快, 而工业和农业生产型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发展较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还会不断向前发展, 但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 都应坚持以人为核心, 让信息技术造福全社会,让数字红利惠及每一个人。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0/1117/655.html

上一篇: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下一篇:关于工业化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