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男女工人的比较分析 —

来源:新型工业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30 04: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引言及文献综述 男女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而男女工的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

1 引言及文献综述

男女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而男女工的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中,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我国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瓦解,部分女性从家庭经济单位中分离出来。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得以发展,大量闲置劳动力流入城市,形成了雇佣工厂的工人,其中不乏女性工人,研究表明, “近代江南地区女性从事棉纺织的天数在每年200天左右,在松江、太仓、常州等地区纺织业较为集中,并棉纺织业生产已经不能说是副业生产”①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第 32 ~33页。。近代产业男女工的问题随着女工人数的增加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近代女工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由于近代产业工人聚集较多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江苏等地区,故有不少学者分析这些重要城市的产业女工问题。徐玉英 (2016)描述了近代上海女工工作的恶劣环境及女工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改善。李年终 (2002)围绕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厚生纺织厂在湖南招募的50名女工展开研究,就女工的人格问题、工作时间问题、工资待遇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王政、陈雁主 (2005)对上海女工群体的行业分布、人数、收入、教育程度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分析。宋钻友 (2011)在中篇对上海女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工资、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美国人韩起澜 (2004)分析了上海大部分女工的来源,对她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及风俗习惯进行了研究。James Kai-sing Kung(2010)等的研究表明20世纪中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长江地区的调查显示女性整体对家庭经济贡献的价值与男子类似。

从全国范围内研究近代女工的学者也有不少。吕美颐、郑永福 (1991)根据统计资料说明近代各省城市女工人数、劳动时间、工资数量等等,从家庭生活、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等方面对不同阶层的妇女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进行了探讨。佟新 (2003)对女工的工作历史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此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中国女工工作史,叙述了19世纪末到改革开放这一阶段不同历史时期女工的特点。下卷为中国女工职业生涯历程中的工作史,其中引用了女工的口述史料,对女工的职业与家庭、女工自身与家庭的关系等等进行了分析。郑永福 (1992)对近代女工的产生与发展、生活与斗争作了历史的考察与分析。郭箴一 (1937)详细论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概况,介绍了二、三十年代各地女工的人数、工资、工作时间、失业等问题。马方方 (2014)借助社会性别的分析路径,深入揭示近代化时期女工的经济地位状态。研究发现: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女性的地位得以提升,但与男工相比,女工普遍处于弱势的经济地位。小野和子 (1978)的 《旧中国的 “女工衰史”》描述了近代中国女工的悲惨遭遇。马庚存 (1995)研究了近代产业女工产生的背景、人数、行业分布、劳动时间、生产环境、防抗斗争等。一些学者也描述了女工人的生存状况、工人运动、罢工斗争,如孙毓棠 (1957)、汪敬虞 (1957)、徐新吾 (1990)等。

上述文献从历史学、人类学或者社会学方面详细描述了中国近代女工的分布状况、工作环境、生存状态、工作时间、工资待遇、教育等问题,但是大部分是史料、案例等的描述性分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定量研究的较少。并且这些研究基本上仅仅是对女工的研究,突出女工工作环境、生活境况、社会地位的恶劣,但是均没有或很少从比较分析的角度研究。在两性共存的状态下,女性的地位是相对于男性的一个相对概念,男女两性的经济地位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各自在社会生产和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包括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水平 (职位等)、经济收入等。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男女劳动力是如何分布的,在哪些地区、行业女工较为集中,女工的绩效、贡献率与男性相比如何?本文通过对近代男女工的比较分析,让我们更清楚的明白女工的特点及其对经济的作用,可以使我们对男女工的不平等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如何解缓解这些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

2 近代中国男女工人比较分析概况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是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逐渐产生的。19世纪60年代之前产业工人主要分布在帝国主义在华创办的企业、清政府创办的军事工业中,其中女工微乎其微,原因有:第一,早期近代企业多数是重工业企业,女性身体生理条件不适宜这类行业。第二,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观念,不允许女性抛头露面及不允许男女公开相处以免 “有伤风化”。由于以上原因,鸦片战争后几十年,女性被排斥在早期产业工人队伍之中。从19世纪70年代起,随着清政府民用企业的创办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队伍不断壮大。由于新兴起来的缫丝、纺织业、卷烟等行业开始普遍使用女工,女工队伍逐渐形成。虽然女工队伍的形成要比男工相对来说晚一些,但从此近代产业女工成为早期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早期产业工人深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压迫,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劳动环境差,工资水平低,而广大女工受到的压迫和剥削比男工更多,处境更加悲惨。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0/1030/618.html

上一篇:公关能否实现工业化
下一篇: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现代化转型:直面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