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2018中国健康报告 ——健康,刚需(12)

来源:新型工业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7 1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此后,莫里斯撰写的论文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其中提出了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缺乏运动可能导致疾病和死亡。这个结论引起很多人的惊异和质

此后,莫里斯撰写的论文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其中提出了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缺乏运动可能导致疾病和死亡。这个结论引起很多人的惊异和质疑。《阿伯丁晚报》称这个结论“令人困惑”,并指出莫里斯没有考虑到当时公认导致心脏病的性格和情绪因素。当时的主流医学观点认为,心脏病主要可能是高血压的结果,运动与这两种疾病均无关系。

时至今日,运动是健康之源,就连最懒散的沙发“土豆”们也不会否认这一点。然而,上世纪50年代以前,“自己点燃一根雪茄恐怕是英国绅士阶层所从事的最激烈的体力运动了”。莫里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略带讽刺地形容。

在绝大多数医生告诫心脏病人尽可能杜绝一切体力活动,整个社会将跑步、游泳和踢足球视为下层阶级的粗野运动的时代背景下,给出向重体力劳动者学习、将体育锻炼纳入生活方式的建议,并在此后的60多年中一直身体力行,动用种种力量施加影响,推广大众健身运动,则所需的不只是智慧,还有勇气。

GDP与精神体魄

1957年,清华大学时任校长蒋南翔在清华体育代表队和校学生会体育干部会上讲话时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号召清华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为共和国百业待兴的局面贡献青春力量。

这个颇具时代特色的口号,与莫里斯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东西呼应,折射出了新中国的蓬勃生气。

今天,这样的生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一个急速发展的庞大产业。从战略规划到产业政策,从广场舞到快速落地的健身馆再到遍布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健身与阶层的格调相关,与城市的时尚度密切相连。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他指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同年10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健康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健康中国战略成为国之大计,各行各业、社会各界,都应贯彻将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的方针,将健康同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相结合。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生活理念的革新,今日的中国已不再追求GDP的快速增长,更多的资源向着民生领域倾斜。健身产业便在这几年迎来了时代的风口。

健康也是GDP。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在过去40年中,世界经济增长的8%至10%都是来源于健康的人群,而亚洲的经济腾飞有30%至40%也源于健康的人群。全国城乡居民因疾病、损伤和早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2%,相关的医药费消耗相当于GDP的6.4%,所以不难看出健康就是GDP。

健康同时又超越GDP。体魄之强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血肉生气,关系到国运之兴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晚清时的老照片,彼时中国人的体魄大多瘦骨伶仃,其精神面貌也多为麻木、漠然的状态。

1903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论尚武》,指出“柔弱之文明,卒不能抵野蛮之武力.然则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他强调有了健康强固的体魄才会有坚忍不屈的精神,并认为“中国民族之不武”,是中国“二千年来,出而与他族相遇,无不挫折败北,受其窘迫”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认识,虽然有其所处特定时代的局限性,但体魄与精神以及自信之间的关系,的确并非妄言。

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论体育之精神》一文。其中,他概括引用的一句话现在广为流传。体育之精神,实质其实就是在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样精辟的认知,直到今天仍有着超越时代的意义。

前段时间,李咏的谢幕再次在朋友圈引起震动。疾病不是一触即发的,有时候,来日并不方长。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伴随工业化和寿命增长,我们迎来了癌症高发期的现实,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并不乐观。重压之下,健康管理必须要趁早——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健康管理的“主动养生”正成为一股风潮席卷中国,国人的健康观念也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换代升级”。(本专题6-21页)健康大数据面前,谁能独善其身?根据哈文微博的描写,李咏已经和癌症抗击了整整17个月,换言之,李咏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主持活动是带病出场的。癌症是一件沉重的铅衣,披到谁的身上,他的人生就会骤然出现一个休止符。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被卷入到痛苦茫然的抗癌战争里。只是多数健康人,听不到来自疾病王国沉重的呐喊。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约380.4万例,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中国社科院《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七成国人有过劳死的危险。当前中国有76%的白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2.7亿人有高血压,超重或者肥胖症的人数也达到了2亿。在影响中国人寿命的所有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帕金森成为三大“杀手”。和日本相比,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要少整整10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疾病开始年轻化。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4年,35岁-46岁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中国是22%,美国是12%。当下中青年猝死人数节节攀升,已经占到全部猝死者的四成以上,“年轻一代”也因此被冠以“累倒的一代”。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认为,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改变,这些都要求人们必须尽快地适应现实生活,加快步伐跟上经济增长速度,竞争也更为严酷和激烈。然而,在这样的健康大数据面前,谁能独善其身?“全天候”文化与“汗水型”经济2018年,最小的一批80后即将走入而立之年。然而,从“中年少女”到“油腻大叔”,奋斗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似乎突然失去了对健康的自信。清华毕业的36岁IT男,常常加班到凌晨,甚至到早上五六点,最后猝死在马桶上。同样猝死频发的还有媒体人,广告人、网络店主与医生。他们往往有车有房、年薪不低,在许多人眼里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是追赶不上的“外面的月亮”,却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撒手人寰。来自瑞银集团的调查显示,在每周工作时间最短的国家和地区中,即便是排在第17位的伦敦,也只有33.46小时。相比之下,中国香港以50.12小时,高居每周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和地区第一名。中国人加班有多疯狂?在高德地图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华为每日人均加班时间长达3.96小时,成为中国企业“加班王”。小米的投资者启明创投的共同创始人加里·里谢尔说,中国初创公司的职场文化甚至比硅谷还要苛刻。“当你以低成本和速度参与竞争时,就只剩一种文化能够取得成功了,那就是全天候文化”。中国人是典型的有工作没生活。有专家表示,“目前中国仍是‘汗水型’经济,靠创新技术获取利润的份额并不大,这种情况下只能靠拼汗水与劳动时间来赚钱。”几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所有挣钱的工作都在吸食和降低你的精力。过劳死曾被视为日本独有的社会现象,1992年《世界知识》刊出《日本的过劳死》一文。2006年,中国跃升为“过劳死第一大国”,中国人逐渐意识到,原来上班也会死人的。可是,任正非公司有床垫,马化腾凌晨回邮件,在王健林的日程表里,白纸黑字写着4点就起床……连老板都是加班狂,普通人不努力还有未来吗?“全民养生”的执念与风潮近年来,养生渐渐成为国民关注的话题,发展到今年,“主动养生”的热潮已经如火如荼。从生了病再挂号,去线下医院就诊的“被动医疗”习惯,人们渐渐开始接受线上线下结合的就医新模式,并愿意投入金钱和时间购买养生药品、食补药材、健康器械、体检产品,通过各种线上渠道学习健康知识、参与社区交流互动。根据养生手法的不同,人们细分为食疗系、药疗系、运动系等派系。食疗系自然就是有利于养生的,多难吃都要吃;不利于养生的,多好吃都不能吃。药疗系则是从维生素A到Z,乃至氢、氦、锂、铍、硼等矿物质,没有哪样是不敢尝试的。运动系则比较猛烈,养生手段包括撞墙、爬行、干擦背、集体呼喊等。“高血压!拍掉啦!高血压!拍掉啦!……”广场舞大妈们无限循环的励志口号似乎喊出了当下人们对养生的执念。与大妈们殊途同归的,是一群年轻的90后,他们将朋克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比如熬最晚的夜,用最贵的眼霜;喝最烈的酒,坐最贵的救护车;还有可乐放党参,咖啡送服维生素,泡夜店后夜跑,大哭之后喝盐水……虽然这其中不乏调侃的说法,但朋克养生的选择体现了当下年轻人对待生活的犹疑。它的情绪是被动的,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养生是为了续命,当养生成为一种时代风潮,当活得更长久、更好的欲望战胜了一切,焦虑与成就、压抑与自由,关于健康这个千百年来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当代奔跑的中国人身上需要一番重新审视与建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所言:“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2018国人健康关键词□吴越谈癌色变不要总以为疾病离我们很远,更不能让健康埋有隐患。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朋友、亲人被疾病夺去了鲜活的生命。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一份2018中国健康关键词,拼凑出些许哀叹,些许惶恐,些许安慰。10月25日,主持人李咏患癌去世,再次引发人们对癌症的恐慌。谈癌色变,持续多年。人均期望寿命越来越高的现在社会,癌症变得越来越常见。其实,很多癌症早期5年生存率都超过90%,而晚期诊断则迅速下降,甚至低于10%,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我们能做的就是防微杜渐,将肿瘤截杀在早期,提高存活率,但很多人还是错过了黄金治疗期,一经查出便是晚期,让人空留遗憾。半个世纪以前,癌症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短短50年,癌症却成为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三甲”。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癌症数据: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与其他两个地区相比,东部人口数量更多,平均寿命更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数据只是客观呈现,如何预防才是关键。从现代医学角度讲,癌症发生需要两个最核心因素,第一是基因突变,第二是免疫逃逸。它就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出现黑社会一样,需要两个原因,第一它需要人一步一步变坏,它需要不停地积累,最终实现基因突变,第二,它不仅要变成坏蛋,还需要逃脱执法部门的监管,这样才能有机会一步一步做大,变成黑社会,癌症也是这样。根据美国权威部门的调查,女性中的37%,男性中的42%,一生都会遇到癌症,既然躲不掉,就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看不到,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心态去对待。90后花式养生今年双11,“年轻人就要花式养生”的“新健康玩美主义”态度在年轻人的圈子掀起热议,成为消费者争相追捧的养生新方式。“第一批90后已秃头”“第一批90后已出家”“第一批90后被拍死在沙滩上……”“第一批佛系90后诞生……”在枪林弹雨的舆论里,90后用“花式养生”扛住了。调查显示,在互联网时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90后,更不能容忍自己的体态和颜值被生活“摧残”,在这一年龄层较容易涌现出庞大的自我养护人群。以90后为主力军的30岁以下健康消费人群占比超过50%。此前,有媒体调查显示,90后开始关注养生信息的人群比例高达79.6%,超过一半的受访90后表示,关注养生信息是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其他原因包括生活品质提升的体现、养生意识提高、更加珍视健康和“中年危机”焦虑。中国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表示,90后现在正处于奋斗打拼的年龄阶段,容易感到压力。同时,这一群体以独生子女为主,普遍承担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太多期待。另一方面,90后也是受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影响的主要人群,生活习惯深受网络影响,其中隐伏着身体健康方面的危机。有观点认为,90后关注养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说到底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90后能够及早地提升对健康的价值认同,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件好事。熬最深的夜,敷最贵的膜;一边作死,一边养生。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日渐觉醒,“朋克养生法”逐渐流行起来,滋补品“零食化”的趋势明显。值得一提的是,90后热捧的滋补界“网红”,并非是在“保温杯泡枸杞”事件中一夜走红的枸杞,而是阿胶。《2017年度健康消费报告》数据显示,在2017年即食滋补Top100品名当中,阿胶凭借庞大的女性消费势力强势登顶,成为年度销售冠军,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枸杞和红枣。去年以来,开袋即食类蜂蜜、枸杞、阿胶、燕窝等滋补品加速走进写字楼,成为越来越多白领的办公桌标配。80后“初老症”90后在养生,80后则在养老。近日,云南楚雄“80后老干部”李忠凯刷屏了。这位现任大姚县湾碧乡党委书记的干部为1980年生,妥妥的80后,然而,头发已经全白。对此,有网友感叹道:咱们的基层干部真不容易。在变“老”的外貌改变背后,透露着辛苦,也透露着健康信号。30多岁,甚至才28、29岁就出现生理心理不该有的早衰现象,称为初老。“初老症”虽然不是医学上的名称,然而这个起源自日本的创新名词,成为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很多80后经不起熬夜、没体力,再也玩不动;对新鲜事物提不起劲、脸上浮现小细纹,这时如果被贴上“初老症”标记,一定很不服气,不承认自己老之将至,但沉痛的事实摆在面前,不服不行。80后面临5个关键词:独苗、房奴、二孩、延退、养老。每一个背后,都是一把辛酸泪。今年1月的“2017国民健康消费大数据”中,在总体年龄分布上,20岁-29岁消费者占比25.05%,30岁-39岁消费者占比达53.54%,可以说“80后”是健康消费的主力军。数据显示,“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已深刻感受到“中年危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评估最低:50%以上的80后受访者表示自己处在“不够健康,想要改变”的状态,但由于缺乏认知和引导等因素,并没有付诸行动。90后工作时间相对最长,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加班已成常态,健康风险较高;而70后在职场打拼多年,更有经济能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做出规划,但对于如何规划全面的健康风险管理仍存有困惑。运动打破“重男轻女”从平昌冬奥会到俄罗斯足球世界杯,再到雅加达亚运会,2018年一项又一项体育盛事接踵而至,刺激着男男女女的运动神经。诸多运动方式在中国越来越热,但是到底火爆到什么程度,很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2018年8月22日凌晨时分,杭州,主播小妃妃Angel在等待直播间隙坐着睡着了。数据不会骗人。9月4日,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了《2018线上运动消费趋势大数据报告》,通过消费大数据超过一年的运动爱好者的购物和运动偏好,描摹出了从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中国的运动现状。跑步、健身、游泳和篮球,如今在人们的概念里早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运动”,由于社交网络的繁荣,这些运动已经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社交方式。如果只看运动项目的选择,或许看不出2018年的“标准运动爱好者”和过去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毕竟,跑步在中国已经火爆了好多年。从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人们在运动中的一个最大不同——懂得利用APP“辅助”训练,并且注重运动后的科学恢复。在2014年,下载和活跃使用APP的运动者在1046万人左右;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5367万人;而根据2018年前两个季度的数据,在2018年底,健身类APP的活跃使用人数可以超过7200万人。女性为了保持更加匀称的身材,更在意对运动后肌肉紧张的缓解,同时也为了深度释放疲劳,她们对运动后恢复的产品消费更多。相比于男性,女性运动者在过去一年购买恢复性产品的比例接近70%左右。不可否认,运动依旧是男性的主战场,但是在运动商品的购买力方面,女性毫不示弱。根据一份购物平台的权威报告,运动领域是在购物平台上为数不多的出现“男性购买力强于女性”的区块,其中以跑步为例,购买跑步装备的男性比女性多14%。然而,从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女性的运动消费增速已经超越了男性,这也就意味着,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女性购买者每年的花费将会超越男性。更有意思的是,男性和女性的运动方式在2018年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且显示出一种“相互包容”的状态。从2017年开始,瑜伽和健美操/舞蹈/体操跻身男性运动方式热度提升最快的前三位,仅次于潜水。运动,如今已经打破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概念。医美年轻化随着“她经济”“颜值经济”逐渐崛起,大众对于外形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化妆和P图软件不再能满足变美需求的时候,整形、美容、动刀就不再是一件遥远且可怕的事情了,不少女孩儿都寄托于医美手段来“后天”变美。有数据显示,医美接受人群趋向年轻化,20-30岁用户约占整体用户量的64%。这部分年轻人愿意尝试从了解微整开始,去学习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外貌。90后人群以50%的购买人数比例,成为医美大军中的主力军。此外,在医美产品市场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5座城市女性买家“剁”出了全国一半的市场销量,“玻尿酸、瘦脸、美白”三大类产品热销。此前,医美APP新氧发布的《2017年医美行业白皮书》也提到,中国医美市场的消费者具有年轻化、高频次、自我取悦、高收入等特点。“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加入医美消费者的行列,成为推动这一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解读白皮书的过程中,金星提到。也正是因为用户较为年轻,他们大多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让眼睛更大、鼻子更高、皮肤更光滑水嫩。以前都说“女为悦己者容”,但如今男生对外形的追求,劲头似乎正在超越女生。女性依然是目前医美整形的主力消费群体,但男性整形用户也在增加。业内人士表示,男士购买力的上升和结婚年龄的推迟,是男性美容市场增加的原因。一位男性整形者说:“谁都希望自己对面坐的是一个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男生。没人喜欢满脸胡渣、痘痘丛生的男人。眼角、额头的皱纹我比较在意,良好的体型也很重要,如果微整形的话,我会首先考虑除皱和塑形。”男女整形的目的也不大一样,33%的女性整形是为了获取周围人的认可,34%的男性整形是为了完善自己。每个年龄层的整形项目也各有侧重,25岁以下的最爱割双眼皮和打玻尿酸,25-30岁之间的爱瘦脸针和隆鼻,30-35岁喜欢水光针和超声刀,大于35岁的钟情埋线提升和超声刀。不过,医美行业依旧鱼龙混杂,受骗上当的案例层出不穷。新近出现的美容贷,坑害了不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进口高价药今年夏天,电影《我不是药神》激起民众对进口药为什么那么贵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药神”话题折射了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市场供给不充足、不完善之间的矛盾。电影原型陆勇,2002年被确诊为白血病,而特效药格列卫元一盒,虽然陆勇家境算比较好的,但那么昂贵的药物加上治疗费,还是把家吃破产了。2004年,潜心收集治疗方法的陆勇看到了希望——印度仿制药,比正版药便宜几十倍。他开始帮病友购买仿制药,却因涉嫌贩卖“假药”被警方带走。▲今年夏天,电影《我不是药神》激起民众对进口药为什么那么贵的讨论。格列卫目前在国内售价是多人民币一盒,而效果一样的仿制药在印度仅售2000元人民币。很多癌症患者都吃不起天价药,迫于无奈放弃治疗的悲剧经常发生。一部电影改变了很多现实。从2018年5月1日起,包括抗癌药在内的所有普通药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碱类药品及有实际进口的中成药进口关税降至零,实际进口的全部抗癌药实现零关税。并且,中国还鼓励加快创新药进口上市,缩短海外新药在中国的上市流程。7月12日,国家卫健委表示,该委将配合国家药监局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药在境内上市审批。对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和防止危及生命疾病的部分药品简化上市要求,可提交境外取得的全部研究资料等直接申报上市,药品监管部门分别在3个月和6个月内审结。大健康产业持续发力主动体检的人越来越多,体检产品的销售也迎来井喷,2017年购买人群同比增长140%,其中女性约占57%。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外延很大,包括医疗服务、器械、康复、养老等等。马云抢先入局健康产业,更直言:“中国下一个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领域。”这也可以看作《我不是药神》在现实中的另一个辐射。在中国,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的未来产业,正在酝酿和形成超过十万亿的巨大蓝海市场。健康服务已经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未来社会整体幸福指数的国家级重大事业。2017年,健康产业已经紧随互联网与IT产业,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战略要地”。这一年4月,马云花10亿创办阿里健康,拿下近400家医院,之后更是声势浩大地卖保健品,凸显了进军健康产业的决心。8月,万达狂砸1440亿元布局医疗,成立大健康集团。9月,华润置地大规模布局医疗、养老和大健康产业。10月,泰禾集团宣布5年投资500亿做健康医疗的战略思路。这个产业在过去5年年均增长超过20%,远超全球约6%的平均增长率,也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在官方出台的《健康中国2020规划》中也提到,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接近届时中国GDP的10%,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经济支柱。庞大的产业需求,蕴藏巨大的产业机会。医疗健康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手机综合征继续加剧2018年,手机综合征继续愈演愈烈。新时代下,出现了一种新型焦虑症,叫“忘了带手机”,可以忘记带钥匙,忘记带手表,忘记带雨伞,但是就是不能忘记带手机。其实,手机越远,健康越近。如今很多“事件”都牵涉到了手机。有人断言,如果这样下去,中国人会被手机毁掉的;也有人将手机和鸦片画上了等号。就目前人们对手机的痴迷情况来看,这样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广东佛山一名19岁女大学生想与火车合影却不料与火车距离太近,最终被火车撞上失去生命。同一天,浙江瑞安一男子过马路时低头玩手机,结果被一辆汽车迎面撞上,更巧的是,肇事司机在出事前一刻也在低头玩手机,低头族驾车撞倒低头族。14岁男孩因长期玩手机颈椎发生严重退化,程度如同成人40岁时候的样子,并且会时不时地自觉扭动脖子。一位女士因连续8小时玩手机游戏,荧光的刺激造成左眼失明,治疗无果,医生判定是永久性伤害。手机的危害不可不知:可能导致耳鸣耳聋,听觉下降,皮肤发痒;黑暗环境下玩手机的人出现青光眼,眼内液体循环受堵塞,有可能造成永久性失明;颈椎病、头晕,记忆力下降。手机对青少年的危害更是显而易见,并且已成难以控制之势。有人撰文称:“2018年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同时,认识到手机危害的人在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下决心“远离手机”。然而,任重道远,关于手机的争论还将持续。被焦虑撕扯:中产健康图谱□顾盼智联招聘CEO郭盛曾总结过,“中产阶层虽然外表光鲜,实则内心沧桑,同样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焦虑和迷茫。”在这个看似充满诱惑力、挂满品质生活标签的现实族群,工作、家庭的重重压力下,最不幸的结果是,一个中产者先是变成了一个工作狂,然后变成了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或者一个“过劳模”。▲2012年11月25日,一男子西装革履、身背1米多高巨型“鸭梨”出现在重庆南坪国际会展中心,迅速引起众多市民蜂拥围观。被逼死的中产,其实你可以不必硬撑?欧建新的故事,让很多人不解。40岁出头,高学历,工资加奖金年入百万,在顶级明星企业工作,管理层,有2套房,2个孩子,即使在眼光苛刻的人看来,也达到了中产的标准,他是每个年轻工程师心里的榜样,差不多半只脚踏进了人生赢家的门槛。2017年12月10日,欧建新从中兴通讯大楼26楼一跃而下。其妻子在网上发表文章称,她的老公疑似因公司内部宫斗被裁员,这直接造成了欧建新的自杀。事情的真相我们无法做出任何评论,纷纷扰扰,已成罗生门。沉默深处,有不可承受之重。同行业有人坦言,他死于一种病,这种病叫压力。而这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恐慌。欧建新1975年出生,两鬓已白。70后属于最早从事IT和互联网的一代人,经验累积和历久的职场经历,必然带来公司人力成本高涨;同时这个领域需要更年轻文化和创意激情,任正非的“40岁以上裁员”传闻侧面印证了:中年人的效益比是成反比的。“油腻中年人”和“保温杯”的文化流行,充满着对中年的恶意。整个社会帮着丛林主义打压中年群体时,也拿起屠刀,对准了自己。高企的房价,货币的超发,经济下行,实业凋零,中国人这几年的日子不是很容易,尤其大城市。一个农村孩子,通过努力摆脱了底层劳苦。现在他可能不得不面对阶层下沉的危险。世界变了,更现实了。我们对阶级的定义也从未如此现实主义过,“中产”——年收入50万以上、百万流动资产、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追求健康注重运动、有格调的生活品位……为此,你和我,还有身边形形色色的小企业主、上班族信誓旦旦加入这个看似充满诱惑力、挂满品质生活标签的现实族群。一地产公司高层,每天在电脑前工作超过15小时,他的口头禅是:“一天不工作,我觉得就会被世界抛弃。“30岁的脖子60岁的颈椎”,成为中产阶层工作狂的写照。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令部分中产阶层的压力无法排遣,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枯竭,抑郁症、自杀早就不是新闻,自我期许与竞争意识到头来反刃自伤。中产阶层总是感觉没有人分担他们的所思所虑。唯有拼命工作,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保证自己的楼、自己的车能够继续供下去,才能保证孩子的学费甚至将来能出国留学,才能保证负担起家中老人患病、住院等的高昂医疗费。调研显示,42.6%的新锐中产认为身体不健康是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出差”,普通白领这一选项为32.8%。大部分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的发展和收入通常直接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因此他们看到公司裁员的新闻会引发对个人发展和经济前景的担忧;限购政策将直接影响他们购置房产或者投资;新锐中产通常注重养生、健身及保养,但雾霾等环境恶化问题是他们最担心的情况,这一因素对健康的损害将是不可抗的。在工作、家庭的重重压力下,最不幸的结果是,一个中产者先是变成了一个工作狂,然后变成了一个心理亚健康患者,或者一个“过劳模”。得大病当然概率低,但中产人到中年,得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高血脂并不少,加上缺乏运动,IT男、媒体人过劳猝死的消息屡见不鲜。这些中产有车有房、收入不菲,但一场大病就能将其打回原形。春节前,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2.6万字长文曾在网上热传。最近,《一场流感花了几十万,人救回来了》的文章再度刷屏。这一次,一对普通的广州夫妇倾尽全力对抗流感,前后花费几十万,同样用上了人工膜肺予以呼吸支持,而且一用就是18天。所幸,37岁的患病妻子最终挺了过来。所以中产领着高薪、还着房贷、愁着失业,看似风光无限,却养着一家老小,憋着不敢生病,思虑着未来出路……妥妥地成了最焦虑的人。当时代梦变成三座大山曾有人对中产这样戏谑:“夫,中产者,富有不及权贵而强于屌丝,素质强于屌丝而人性缺失,自谓社会基石,实则社会渣滓。因其性不表不里,故身体有恙,亦同如此,夫解表不及正气虚弱,夫泻下更损伤元阳,夫补益更是贻笑大方。”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理想丰满,现实未必。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到90年代的“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再到新世纪的“中产梦”。芭比娃娃是西方女孩的信仰,是中产阶级的形象教科书,她教诲了近半个世纪的西方女人。她是医生、记者、歌星、空姐、工程师、外交官、宇航员,还是游泳健将、时装模特、体操明星、舞会皇后和总统候选人,变身75种之多,她成为时代的首席代言人。“新富”则是中国新中产的代言人。他们是高官、公司高管、大学教授、时尚传媒人。“中产阶级”是商家全力打造的金矿,被赋予极高的想象力,在荧屏上、媒体上、广告上被闪烁辉煌地描绘:豪宅、私家车、时装、珠宝、晚宴,还有情调。全球跨国公司更是用“中产阶级”的菜牌大开消费主义的盛宴。年轻的中国精英正枕着媒体与商家炮制的枕头,做着中产梦。这个梦想具有商业原子弹的能量。然而请看另一面。中国老板全球最累,平均年假仅10.9日,低于全球老板的15.4日及欧盟的21.7日。返贫白领开始同病相怜,再优厚的收入与高昂的医疗费与攀升的房价相比,都不过是杯水车薪。京沪穗鹏四城调查感觉“压力大”排位为:上海67%,深圳64%,广州46%,北京45%。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白领综合征导致抑郁症和自杀。加班没有加班费悄然变成职场潜规则。老板用一句“你的辛苦我知道,想要加薪办不到”予以回绝。一位海归叹道:“中国白领的工作强度,已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国的写字楼是世界上最累的写字楼。”社会学家分析,中国内地经济正面临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窘境:楼价升、薪金升、工业原材料价格升,但由于国际竞争产品却无法加价。所幸香港遇见了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将制造业成本内移,使香港中产阶层求得上升空间,延续至1997的十数年繁荣。香港公共政策解决医疗、教育等基本担忧使中产阶层扩张为社会的大多数。反观内地中产阶层却没那么幸运,所在企业成本无法转移,薪金不升,医疗、教育、房价成为三座大山。迈克尔·道格拉斯主演的电影《崩溃》,新失工作,前妻限时让孩子见面,而他正堵在路上,情急之下下车走路又遇劫。结果他——按美国人的方式,买了把枪,崩溃之下被警察射杀。我们不妨将这个倒霉蛋看作是大城市之过。焦虑的常见症状表现为紧张、不安、气闷、暴躁。最先是职业枯竭,然后是生理耗竭、才智枯竭、情绪衰竭、价值衰落,最后是攻击行为。没人计算过中国的焦虑总量几何,有了压力就说出来,但做到这点似乎很难。解压的前提是承认压力。你承认有“幸福的童年”这回事吗,好,请老师和家长放了孩子们。你承认有“幸福的晚年”吗,好,请干脆别生下一代。你承认要“住得像个人样”吗,好,请搬出大城市。傻瓜都知道,以上大多不可能放弃。解决压力更困难。中国告解资源稀缺,“我有压力”的陈乙东喊出港人心声,更多的的陈乙东们还闷在心里。佛系、禅修、牛油果:中国中产的惜命图腾事实证明,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会给人带来安全感。在各种各样新科技频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类反而进化得比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更为生存感到焦虑,常常害怕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够健康自然原生态,并且争先恐后地想要通过各种手段续命。惜命焦虑下,养生成为中产阶级的精神鸦片。自2017年11月下旬,“佛系”开始大面积刷屏:“佛系青年”“佛系员工”“佛系乘客”“佛系恋爱”“佛系购物”……一夜之间,以“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为特点的“佛系”是当下最时髦的欲望形式。有一则视频广为流传。马云说“他根本不会花钱”,“身上也不带钱”;马化腾说自己就是“房子大一点而已”;王健林说先“完成一个小目标”,“先挣一个亿”;刘强东说自己“脸盲”,不知道“爱人漂亮不漂亮”。富豪用非常轻松的语调谈论一些观众永远无法达成的欲望,并被配上颇有反讽意味的背景音乐和人物装饰。虽然青年农民工在数量上比例更大,但他们却没有“佛系”的准入资格。换句话说,出门打车,下班去星巴克的硕士学历的女孩子才会在社交网站上自称“佛系少女”;富士康的辍学女工,恐怕不会知道什么是“佛系少女”。“佛系”虽然是一种欲望,但却是自媒体专门为中产阶层生产的欲望。实际上,欲望也是社会结构的投射。当下的社会分化和阶层固化问题,一直缠绕中国社会。只要在互联网上沉浸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焦虑和不安才是真正的心态。毫无疑问,现实和欲望的鸿沟非常大。但总要有需要释放焦虑的时刻。消费热和健康热,就是最直接的发泄方式。“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于是“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外界的很多都靠不住,始终拥有的就只有自己的身体,能抓住的就是那些实实在在的物质。▲高企的房价,货币的超发,经济下行,实业凋零,中国人这几年的日子不是很容易,尤其大城市。我们往健身房的会员卡里几千几千地充值便以为能瞬间获得健康,每站在跑步机上一秒,就会认为自己迎来了多一秒的健康生活、绿色心情。而有一些症状较为严重的人会选择更多禅修、太极甚至隐居山林逃离北上广等极端的方式来为自己续一秒。在北京城的雾霾天下,有人甚至会选择戴上防毒面具一样的呼吸净化器晨跑,用这种堪比行为艺术的方式试图向天再借五百年。总的来说,现代人的续命方法是充满各种伪命题的,而续命的措施也充满了后现代的浮夸表演风格,有点像《等待戈多》里的演员。在连熬几夜(看球/工作/看电视剧)之后,我们总会突然陷入自己即将要因为过劳而死的焦虑中,于是开始胡吃海塞各种保健品,在海淘网站上下单各种莫名其妙的保健品和保养品,比如说声名远播神秘莫测的酵素。再比如说,在连吃了几顿麻辣烫/小火锅/麦当劳之后,我们总会在午夜梦回时幡然悔悟,自己好像又好多天没有吃蔬菜,于是立即投资于家门口的水果摊,借以大量蔬菜和水果来慰藉自己,怕缺乏维他命C。英国《金融时报》文章,中国注重健康的中产阶层日益扩大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对鳄梨需求的不断增加,因而在几年前闻所未闻的“牛油果”在公关计划、大众传媒、社交媒体与明星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变得畅通无阻。牛油果好吃还是不好吃,由个人口味说了算。但牛油果背后的真相,却让人难以下咽。“上瘾”马拉松□史宇近年来,国内体育产业规模已达千亿级别,而在这块大蛋糕里,作为跑步产业链中最核心的体育竞赛表演业,马拉松扛起了一面大旗。如今在中国,跑马不仅是为了丈量42.195公里的赛道,不仅是为了挑战“极限”,它存在更深层的含义——标志着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生命“刻度”。马拉松也映射了健身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健身产业被描述为“消费升级”的最好证明,在资本、文化、潮流的助力互推下,演变成一场集体狂欢,令人成瘾。马拉松的“中国速度”波德里亚这样刻薄地形容跑者:“我们可以拦住一匹发狂的马,却拦不住一个正在慢跑的人。唇上泛着白沫,全神贯注于内心的倒计时,全神贯注于他进入反常状态的那一刻,此刻千万不要拦住他问时间,他会把你吃掉。”在跑步中,人们产生的愉悦不仅是因为大脑中分泌内啡肽,还因为人群聚集,增强了这种欢愉。47岁的纪传学在5年前开始对这种“欢愉”上瘾。他在一家体育营销公司任职,瘦高个儿,肤色黝黑,头发微微有些白了,身体很精壮。在纪传学眼中,奔跑的过程甚至富有仪式感:这是人类和自己的身体最相依为命之时,分分秒秒体会和承受内心的快乐和苦楚,体味现代社会中不可多得的直面自我的时刻。纪传学的“跑步史”,只是中国数百万路跑爱好者的缩影。从2013年到现在,他们见证了中国马拉松赛事的飞速发展:2013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数量仅为39场;2017年,中国各类规模马拉松赛事场次达到1102场,4年间赛事总量翻了近30倍之多。马拉松在中国何以发展如此迅速?“在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上时,人们开始寻求‘自虐式’的运动体验。”北京大学体育商学院院长易剑东曾指出。国外马拉松发展历史亦显示,在一国人均GDP达到5000-8000美元时,马拉松会迅速普及并呈现井喷式增长,其中越接近8000美元,增长速度就越快。在国内马拉松赛事“起飞”的2014年,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GDP为7683美元,恰好符合这一国际经验。▲在马拉松这项近乎苦涩的单调运动中,把过剩的能量呕吐出来,人们再次掌握了自己的身体。图为济南一跑步俱乐部在活动现场。 曲永欣/图不过,人均收入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解释马拉松兴起的“中国特色”。2014年10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并要求有关政府部门积极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服务。在政策驱动下,各地为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名片”,开始争先恐后地举办各类马拉松赛事。从结果来看,暴增的马拉松赛事无疑完成了为城市经济的“添柴加薪”。各地政府热衷于举办马拉松的原因不外乎其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提升,人心的凝聚。马拉松是一场盛宴,它是城市狂欢节,政府当然愿意当推手。在中国,马拉松不仅令跑步者上瘾,也令无数从中获利者上瘾。一边是政府牵头、职业竞技,另一边是民间自发、追求乐趣。利润的上涨速度远高于成本的投入,毫无疑问是一笔划算的生意。“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ChristopherMcDougall在《天生就会跑》一书中谈到,美国的长距离耐力跑运动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兴起都是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刻。这三次起落并非偶然,也许是因为人类心理存在着某种开关机制,意识到危机来临时,就会激活最原始的求生本能。在缓解压力和营造快感方面,跑步甚至比性更有作为。人类天性中就有奔跑的欲望,只是需要将它释放出来。于是,运动成为一种时髦,也成为现代人展示自我的标配。大家为了显示自己的追求,纷纷把马拉松的奖牌当作勋章。其朋友圈中也多是健身房的背景和大汗淋漓的自拍。人们在财富以外,开始关注健康,并且以此为起点,开始关注一些大于自身的东西,比如大气环境、食品安全、医疗健康、公众权利、财富安全。跑步既是一种焦虑下的反映,也是一种自救。健身者彼此抱团,更让人有一种集结号已经吹响的想象。各种营销号在向人们灌输“坚持”、“质感”的时候,人们无法避免地上瘾,就像各种发烧友一样,装备越来越高端,特步赞助了十几场马拉松以后,推出3个周边跑鞋,同年营业额增长了10%,耐克在大中华区的订单量上涨了22%。围绕着产业链的核心层,除了体育用品,还有上游制造、媒体、中介、房地产、会展等周边领域,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与投资人围绕马拉松赛事衍生产业看投资机会不同,马拉松赞助商则更关注赛事本身对品牌的提升。从很大程度上说,42.195公里的比赛路线,就是一条42.195公里的“营销长廊”。从起跑到撞线,从补给站到休息区,在每一处有参赛和观赛人群的地方,赞助商刷起“存在感”都显得不遗余力。“假设一个品牌花费2000万元赞助中国多个城市的马拉松,可以实现对中国营销要地的全年覆盖——从各类广告、公关、媒体、会展等传播,到庞大的参与人群和背后朋友圈的辐射力,是相同报价的其他营销行为所无法企及的。”负责马拉松赛事运营的智美体育副总裁张晗曾这样对媒体表示。一个国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周期,这在欧美称为“马拉松赛事现象”。其背后与城市营销和商业助力这两种因素的助力不无关系。以美国为例:一场赛事的收入电视版权占40%,赞助商30%、票房20%,其他来自赛事纪念品,约占10%。还且不说运动员的高昂的报名费,说回国内,香港上市的智美公司年报显示,杭州马拉松成本1200万,收入2000万,之后智美还承接了广州、珠海、深圳几个城市的重头比赛,这为它带来了绝对可观的收益。事实上,有专业人士估算,近三年所有的马拉松赛事运营收入超过百亿。新蓝海市场,“健身潮起”大环境之下,中国民众健身意识进一步觉醒,“互联网+”刺激健身行业焕发新活力,健身已成为下一个新蓝海市场。健身经济的蓬勃发展就发生在人们身边,不绝于耳的“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和城市中四处飞散的健身房传单已经包围了人们的生活。数据正在全方面表明这一趋势,根据健身SaaS青橙科技的数据,目前国内健身房总数超过7万家,其中2017年新增超过家,增速超过27%。二线城市增长追赶健身趋势,其中重庆、成都、西安等二线城市增速最快。2017年中国人均GDP达8665美元,高于美国体育产业井喷时期的经济水平,中国的健身领域处于爆发前夜。运动大数据的崛起,对启蒙健身观念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艾瑞咨询mUserTrack?er监测显示,2018年6月运动大数据APP月活跃用户7100万。用户对于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升级,不断推出的智能装备以及APP数据功能持续完善成为行业活跃用户持续增长的原因。健身APP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探索,以内容、社交等为切入点,提供专业教学视频、训练督促、数据记录、饮食规划以及健身社区等服务,满足碎片化健身需求。同时健身APP降低了健身的消费门槛,拉动被时间、预算阻挡在健身门外的潜在用户,填补多年来被传统健身中心忽略的消费需求。这符合了有健身需求群体的诉求。据KEEP用户画像显示,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60%;用户学历较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占76%。初高中占比22.2%(在校生居多),男女比例均衡,女性较高,占58%。在运动目标设定上,女性偏爱减脂和塑形,男性热衷增肌。中国民众健身启蒙受益多重因素。总体而言,经济向好、政策驱动、健康意识觉醒以及运动大数据崛起是健身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咕咚CEO申波认为,“运动和生活水平是强相关的,发达国家运动人口比例很高,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几乎全民都是运动爱好者,生活无忧之后就开始追求健康。”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运动健身行业活跃用户渗透率超过7%。这意味着运动健身理念在国内较为成熟,各企业已经结束引流时代,接下来将集中从用户需求及痛点上制订战略。健身产业将向更加细化、更加优质的方向发展。健身内容的春天,需要更多优质课程IP来赋能;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大势所趋;而更专业的教练,正在成为这个行业的稀缺资源。毫无疑问,健身蓝海大市场,从来没有今天这般亟待创新。GymSquare精练创始人唐欢认为,健身是吃、喝、玩、乐之后的下一个新蓝海市场,2018年是健身产业的拐点之年。过去20年中国健身行业野蛮发展,2018年开始进入以内容为核心,精细化发展的阶段。所谓的健身内容为王,是要探索符合中国人的运动健身方式。可能是器械训练、可能是团体训练,或者类似于广场舞类型。核心是要让用户参与健身,其次才是养成习惯。所以多样化的健身内容,可能是下一个20年最需要的。健身行业需要内部创新,比如探索适合中国人的运动健身方式,但更需要外部创新:从内容、品牌、运营等方面,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其中互联网和资本,大力推动了中国健身行业的加速变革。“整个运动市场已经过万亿,而健身市场已经达到千亿。”当运动意识培养之后,这种“瘾”就很难戒除。▲10月25日,共享健身房亮相西安街头,房内配置了一台跑步机,还配有电视、空调、空气净化器和WiFi。养生五千年:五禽戏偶遇奥林匹克□吴越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天人合一”当作基本理念,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强调心性要符合天理、天道,才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延年益寿。道家养生思想成为“统治”中国数千年的核心养生理念。到了近代,西方体育观念传入,在中国养生界产生轰动,并诱发出一系列新的思想。道家养生秘诀有这么一个人,经历夏、商、周三朝,传说活了800岁,娶妻49位,生子54人,而自己一点不显老,气色依然红润,他终生以养生为事,号称长寿始祖,这人就是彭祖。有人说彭祖是天上神仙,隐去自己的名字,下凡人间活这么大年龄;还有人说他是给天帝送了一碗野鸡汤,得到天帝赏赐根据鸡毛数量就是他活的年龄。彭祖的事迹在各地都有流传,比如眉山市、徐州市等都有历史遗迹。他在烹饪、气功、房中术、长寿等方面有很多建树,古人文字、传记很多都有记载。此人最重要事迹就是养生会长寿,后人根据他的养生叙述编著《彭祖经》。中国历代文字中,谈到长寿,多提到彭祖。在具体的养生界,孔子提出“德润身”;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唐代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养生的实践家。他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中指出:能保持心性善良的人,不容易生病,也不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侵害,所以道德修养才是养生的根本;而德行不好的人,即便服用金丹玉液也无法延长寿命。▲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上,刘长春成为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图为大连奥林匹克广场上刘长春起跑的塑像。道家养生思想重视“精气神”,尤其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决定其生成与毁灭。正如《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因此,道家健身术主张以养气为主,从而提高机体的生命能力。通过“导引”“养形”,达到练气以养生的目的。从五禽戏到萌版八段锦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和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胎息经》等都属于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华佗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有传,对其创“五禽戏”亦都有所记载。《三国志·华佗传》中:“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其弟子吴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可惜的是,早期记载都有文无图。在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第一集中,就有华佗传五禽戏于司马懿的桥段。《晋书》中记载司马懿寿七十三岁,与其同时代人相比,可谓高寿长者,很可能与其行导引术有关。此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明代周履靖、清代曹无极和曹锡蕃都对“五禽戏”做了更为全面的记载,并配以习练图。不过有人认为,华佗原创之术早已失传,现在所见各流派的五禽戏皆为后人所编练。但这并不影响其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效,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五禽戏能渊远流长近两千年。八段锦,形成于12世纪,名称出自北宋洪迈《夷坚志》:“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气机流畅,骨正筋柔。同样练习一年,同样做到了很好的坚持、认真,但有的意坚精满、百病不生,有的只是体能上的微弱改善,甚至兴趣越来越不浓厚,甚至对八段锦的功效产生了怀疑。导致如此结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形虽似而实未至。一句语,没掌握诀窍,个中真味、真道未悟耳。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每天下午四时一直坚持练习八段锦,取得了很好的健身效果。如今,有人绘制出萌版八段锦,新的热潮再次出现,很多人向古人学习养生,效果显著。近代体育与近代养生从先秦“六艺”中的“射”“御”,到军事操练和民间游戏中的蹴鞠;从唐宋元三代宫廷贵族迷恋的“击鞠”(马球),到清代少数民族政权喜好的摔跤、“冰嬉”,再到在义和团——英文中称义和团运动为“TheBoxerRebellion”,直译为“拳击手的叛乱”——等反抗侵略的民间运动中逐渐浮现出来的隐秘的武林,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身体文化和身体技术。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田径、游泳、球类运动等西方体育项目以及奥林匹克式的竞技规则,与这些本土的“传统体育”截然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从事的人群、遵守的规则、调动的肌肉和使用的器械,更重要的是,“传统体育”所代表的士大夫的侠义之道和帝国中心的“天下”秩序,已经不能适应清末民初知识精英的政治理想和诉求,他们需要借助象征着纪律、力量和进步的“现代体育”,来构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将中国重新纳入到全球的格局和历史进程之中。“东亚病夫”成为横亘在国人头顶的噩梦,强身健体与国家富强之间产生了隐秘的关系。清华大学“强制运动”的传统始于1913年,从周一到周六学生必须参加每天下午的课外体育锻炼,夏季为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半,冬季为下午四点到五点,届时所有教室和图书馆通通上锁,有教师到宿舍检查,到操场上进行辅导。学不会游泳不能毕业也是老清华的传统,梁实秋先生就因为这一规定吃了不少苦头。在民间,新的养生理念也随着教育的普及而产生。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在写给儿子的书信《谕儿书》中,从中西文化观出发,提出了心理与身体并康、天道与人心相顺、养生与养德并重、健身与立学相谐等科学教育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进步意义,对当今家庭教育也有启示作用。在与西方人交往中,吴汝纶接受了西方养生学。借助先进科技,西方人对自然因素的解析更为具体,如“海水有碘气”“空气中有清气”“城市中多有“炭气”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另一种解释,如“西人以夜为一日安息之期,以夏为一岁安息之期”。1937年,康健书局出版了马约翰等人所著的《女子健美体操集》。书中以“貌美与体美”“妇女健康的运动”“中年妇女的美容操”“增加内体美的五分钟美容操”“女子健康柔韧操”等5个标题,阐述了人体美的价值、重要性和要求,介绍了徒手操的动作,其内容与现代女子健美操有诸多相似之处。随后,又出版了《男子健美操集》。这两本书以“增美之奇方”在我国流传。▲体魄之强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血肉生气,以及国运之兴衰。图为江苏淮安市区大运河广场,近千名广场舞爱好者伴着晚霞集体起舞。健康高于GDP□江寒秋如果说四十年前中国的“刚需”是温饱,那今天的“刚需”就是健康。健康需求催生产业,健康就是GDP;健康同时又高于GDP,一具健康的身体是“知识之载,道德之寓”,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有着丰盈的心灵世界和强健的血肉骨骼。莫里斯与健身运动如果要在现代健身史上寻找一位开拓者式的人物,英国医学家杰瑞·莫里斯无疑值得浓墨重彩书写一番。70多年前,伦敦城西北的汉普斯特德荒野,莫里斯每个星期日的上午都要在这里跑上20分钟,他听到最多的是:“看,那个傻哥们儿!”2009年,莫里斯去世时,众多国际媒体和医学权威期刊纷纷称颂他为现代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但最能体现莫里斯之牛的,是他的另一个头衔——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奥运会金牌得主。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现代奥运百年诞辰之际,时年96岁的莫里斯获国际奥委会特别颁授的一枚金牌——不是因为他跑得比别人都快,而是因为,全世界价值数万亿的体育健身产业,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莫里斯半个多世纪前在伦敦主持的一系列证实运动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杰瑞·莫里斯当时在伦敦米德瑟斯中心医院医学研究委员会社会医学部担任负责人,“二战”后,随着英国社会转型和生活水平提高,心脏病发病率急剧攀升。英国的医学研究人员挖空心思,想要找出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莫里斯亦是其中之一。在查看整理伦敦各家医院报送的心脏病发病数据时,莫里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事某些职业的人似乎更容易患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像政府公务员、学校校长、办公室秘书,虽然地位和收入比码头工人和邮递员优越很多,但因心脏病死亡的风险却高出一大截。不过,数据中也有一些奇突的特例。比如,同样是为经营双层巴士的伦敦运输公司工作,司机和售票员的收入、年龄层次、社会背景、饮食习惯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仿,但前者患冠心病和因冠心病突发而死亡的风险就是后者的一倍以上。为什么会这样?莫里斯开始到巴士上寻找答案。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司机和售票员的唯一区别便是,前者一整天都坐在方向盘后面极少走动,而后者每个工作日在楼梯上爬上爬下,大约要多爬500-750级阶梯。此后,莫里斯撰写的论文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其中提出了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缺乏运动可能导致疾病和死亡。这个结论引起很多人的惊异和质疑。《阿伯丁晚报》称这个结论“令人困惑”,并指出莫里斯没有考虑到当时公认导致心脏病的性格和情绪因素。当时的主流医学观点认为,心脏病主要可能是高血压的结果,运动与这两种疾病均无关系。时至今日,运动是健康之源,就连最懒散的沙发“土豆”们也不会否认这一点。然而,上世纪50年代以前,“自己点燃一根雪茄恐怕是英国绅士阶层所从事的最激烈的体力运动了”。莫里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略带讽刺地形容。在绝大多数医生告诫心脏病人尽可能杜绝一切体力活动,整个社会将跑步、游泳和踢足球视为下层阶级的粗野运动的时代背景下,给出向重体力劳动者学习、将体育锻炼纳入生活方式的建议,并在此后的60多年中一直身体力行,动用种种力量施加影响,推广大众健身运动,则所需的不只是智慧,还有勇气。GDP与精神体魄1957年,清华大学时任校长蒋南翔在清华体育代表队和校学生会体育干部会上讲话时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号召清华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为共和国百业待兴的局面贡献青春力量。这个颇具时代特色的口号,与莫里斯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东西呼应,折射出了新中国的蓬勃生气。今天,这样的生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一个急速发展的庞大产业。从战略规划到产业政策,从广场舞到快速落地的健身馆再到遍布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健身与阶层的格调相关,与城市的时尚度密切相连。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他指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同年10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健康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健康中国战略成为国之大计,各行各业、社会各界,都应贯彻将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的方针,将健康同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相结合。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生活理念的革新,今日的中国已不再追求GDP的快速增长,更多的资源向着民生领域倾斜。健身产业便在这几年迎来了时代的风口。健康也是GDP。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在过去40年中,世界经济增长的8%至10%都是来源于健康的人群,而亚洲的经济腾飞有30%至40%也源于健康的人群。全国城乡居民因疾病、损伤和早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2%,相关的医药费消耗相当于GDP的6.4%,所以不难看出健康就是GDP。健康同时又超越GDP。体魄之强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血肉生气,关系到国运之兴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晚清时的老照片,彼时中国人的体魄大多瘦骨伶仃,其精神面貌也多为麻木、漠然的状态。1903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论尚武》,指出“柔弱之文明,卒不能抵野蛮之武力.然则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他强调有了健康强固的体魄才会有坚忍不屈的精神,并认为“中国民族之不武”,是中国“二千年来,出而与他族相遇,无不挫折败北,受其窘迫”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认识,虽然有其所处特定时代的局限性,但体魄与精神以及自信之间的关系,的确并非妄言。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论体育之精神》一文。其中,他概括引用的一句话现在广为流传。体育之精神,实质其实就是在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样精辟的认知,直到今天仍有着超越时代的意义。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1/0107/692.html

上一篇:头孢洛扎硫酸盐制备方法的改进
下一篇:文明阵痛中的“殉道者”——高尔斯华绥《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