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媒体时代我国环境新闻的发展(2)

来源:新型工业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5 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8年11月的“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件中,环境检测中心“空气质量达标”的结论一经发出,众多网络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但网络上当地人对于此言论的质

2018年11月的“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件中,环境检测中心“空气质量达标”的结论一经发出,众多网络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但网络上当地人对于此言论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2.报道时间过于集中。我国的环境新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熟。在获取、发布信息方便快捷的新媒体时代,关于环境问题的报道数量显著增多,但仍然呈现出“运动型”的报道模式,即环境主题日或突发性环境事件期间报道数量急剧上升,等到“热度”退去后,报道数量便会骤减。

2018年,《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账号中对于环境问题的报道平均每月仅有十几篇,这是经过对其发布的所有内容中“环境”“生态”“污染”等关键词的检索后发现的。然而,从2018年11月8日“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件爆发到11月25日事件全貌完整呈现,《人民日报》在这短短18天内总共发布了11篇相关报道。相较于民生新闻、政治新闻等每天都有发布的频率来说,环境新闻的报道过于集中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改善。这就体现出我国许多媒体对于环境问题的敏感、重视程度不够,以致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报道模式。

3.“多元化”传播主体良莠不齐。除了环境新闻记者的环保意识不足、环境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外,科技的发展、移动端的迅速普及使得网络平台准入门槛大大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任何一位新媒体平台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电脑上的客户端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的编辑,就可以直接将新闻信息发布到网络上,如此多元的传播主体必然拥有层次不一的环境素养,因此环境新闻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4.舆论引导力度难以把控。“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公众能够十分轻易地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讨论中。一些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事件往往能够形成较大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舆论能够有效地监督媒体、政府等的工作;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公众的言论难以把控,一场舆论的“暴风雨”很可能就此来临。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该肩负舆论引导重任的网络媒体越来越难以把控网络舆论。一味地放任自流,会造成更加混乱的局面;过分严厉地管制,会激发起群众的不满。

新媒体时代我国环境新闻的发展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环境新闻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我国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1.建立完善的环境新闻报道机制,提升环境新闻真实性。首先,就政府部门来说,制定明确的环境新闻写作规范,以减少记者个人的“自由发挥”;其次,就网络媒体来说,事件全貌出现之前尽量做中立报道,不妄下定论;再次,就各级环境新闻部门来说,严格执行内容审核机制至关重要,这样才能提升环境新闻的科学性、真实性;最后,公众对于环境新闻的内容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一味听信媒体的报道,针对不实报道要勇于发声。

2.形成明确的环境新闻指导思想,促进环境新闻报道常态化。首先,我国一直没有形成明确的环境新闻指导思想,且缺乏对环境问题的长期关注。所以,政府应与学者们联合起来,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我国环境新闻发展的理论指导。其次,针对“运动型”的报道模式,主流媒体应该设置专项小组,定期发布环境新闻报道。另外,我国对于国外的环境事件报道可以说微乎其微,在新媒体打破空间限制的今天,媒体理应拓宽自身视野,扩大报道范围,给予国内外环境问题长期关注,关于环境新闻便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3.加强对环境新闻记者的专业培训,注重对全社会的环境素养培养。环境新闻涉及众多学科,因此对于从业记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而一直以来我国的专职环境新闻记者较少。所以,在高校开设有关环境新闻的课程甚至专业是十分必要的,这才能确保专业的环境新闻人才输出;而对于在职的环境新闻记者来说,媒体聘请专家加强其环境知识、环境素养、专业技能等的培训更是迫在眉睫。另外,提升全社会的环境素养一直以来都是环境新闻不断追求的目标,渗透在环境新闻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4.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价值观,设立严格的舆论监督机制。首先,网络媒体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价值观,且确保环境新闻的真实性,这样才能保证其对受众的舆论引导不走“歪路”。其次,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建立严格的舆论监督机制,对新媒体平台上的热点环境问题进行实时监控,维护环境新闻网络秩序,防止过于混乱的局面出现。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0/1005/547.html

上一篇:中国近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 ——辛亥革命至五
下一篇:舌尖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