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斑点叉尾鮰病害分析及对策

来源:新型工业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9 03: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笔者所在的苏州市吴江区在同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了池塘工业化斑点叉尾鮰养殖试验,本文通过分析近三年养殖概况,探讨新模式下斑点叉尾鮰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为实

笔者所在的苏州市吴江区在同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了池塘工业化斑点叉尾鮰养殖试验,本文通过分析近三年养殖概况,探讨新模式下斑点叉尾鮰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为实际生产提供经验总结。

一、环境条件

池塘200亩,长方形,池深2米,淤泥深度≤20厘米;养殖区配玻璃钢水槽29条,长×宽×高为22米×5米×2米;每个玻璃钢养殖水槽均配备底增氧、推水增氧设施及吸污设施;净化区种植净水植物,水源充足。

二、养殖概况

流水槽养殖品种为斑点叉尾鮰,苗种来源于江苏盐城,不同水槽放养规格存在差异,采用阶梯密度养殖。该企业签订的订单约定4元/千克利润,极大降低了养殖风险。尽管养殖模式先进,养殖管理精细,但依然无法避免病害发生。

三、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1.气单胞菌病

病原:温和气单胞菌,革兰氏阴性,短杆状。

发病季节:初春至盛夏。

症状:皮肤上有病变,头部皮肤充血、溃疡,逐步穿孔;肛门红肿,腹部膨胀,有严重腹水;肠道水肿,有轻微套肠症状。

发病原因:本次发病时间为初春季节,发病较为严重,出现了大面积暴发性死亡。①冬天未投喂饲料,斑点叉尾鮰体质较弱,难以抵抗病原菌侵袭;②水质条件一般,水质指标异常,斑点叉尾鮰长期处于应激状态;③发病鱼未及时处理,存在相互感染情况;④气候异常,气温突变。

防治方法:①发病季节应使用适当浓度二氧化氯进行全水槽泼洒浸泡,每周1次;②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饲料中添加适当敏感抗生素拌饲料投喂,连续投喂5~7天;③饲料中应适当地添加维生素C、免疫多糖,提高斑点叉尾鮰免疫力。

经验教训:本次发病周期较短且迅速,前期水温升高时,偶尔出现死鱼,并未引起重视;后期1周左右呈现暴发性趋势,病鱼也未能及时处理,导致互相传染,建议从业者以此为鉴。

2.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停止摄食、体表溃疡、眼球突出、有腹水、肛门红肿、轻微充血。

发病原因:捕捞时操作不慎,导致鱼体表损伤,感染病原菌。

防治方法:①使用适当浓度氯制剂或碘制剂全槽封闭浸泡10~15分钟;②发病严重时,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拌饵投喂。

经验教训:本次发病主要原因是捕捞时操作不当,属典型的机械性损伤引发的细菌感染,因此,精细化操作对于水产养殖极为重要。

3黏孢子虫病

病原:黏孢子虫。

症状:病鱼体表可见灰白色点状包囊,肉眼可见,生长较慢,行动迟缓,体色变黑。

发病原因:池塘水源直接取自外源水,且兼用于航道,未经过滤、沉淀,水源水质一般,估计内塘水受到虫体或包囊污染。

防治方法:①此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发现病鱼应及时清除;②使用90%晶体敌百虫全槽封闭浸泡,水体中药物浓度要达到0.3毫克/升。

4.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

症状: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病症;大量寄生时会导致斑点叉尾鮰鳃丝、皮肤黏液增多,食欲下降,鱼体消瘦,进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体。

发病原因:车轮虫在自然水域广泛存在,在春夏季及秋季发病比较多,当放养密度过高或鱼体质较弱时容易被侵袭。

防治方法:①水槽内应控制放养密度;②发病严重时可以使用适当浓度高锰酸钾全槽封闭浸泡,每天1次,连续3天。

四、问题及建议

1.问题

(1)病原难以彻底根除。如黏孢子虫病,用药后效果非常明显,但几周后又重新发作,主要是净化区水域无法用药,脱落的包囊经推水设施进入水槽,对斑点叉尾鮰构成二次感染,难以根治。

(2)发病较为迅速,增加了防控难度,尤其是细菌病和病毒病,主要原因是水槽养殖密度普遍较高,病原体传播速度较快。

(3)净化区植被不足。由于净化区产出有限,养殖企业种植的净水植被覆盖面不足,导致净化区净水能力有限,水质指标难以长期稳定在合理区间,进而影响到斑点叉尾鮰的健康生长。

2.建议

(1)当外源水不符合养殖用水标准时,建议可采用辅助设施或备用池塘进行沉淀、过滤,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池塘。

(2)增加净化区植物覆盖面,提高净化区净水能力。净化区生态系统构建是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的核心之一,建议将净水植物覆盖面积提高到30%,并适当搭配鲢、鳙等滤食性鱼类。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0/0909/510.html

上一篇:大鳞鲃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技术规程
下一篇:5个工人管理1000头奶牛是怎样做到的